第11屆亞洲及大洋洲腦癇會議之腦癇症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研討會於5月15日完滿結束,並得到社會各界名人包括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等社會賢達蒞臨支持(見嘉賓名單),亦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就「香港及世界各地的腦癎症命名」、「科技如何改善病症診斷、自我管理及社區教育」以及「提升腦癎症患者醫藥及護理」三大主題發表專題演講,亦有「街坊小子木偶劇場」演出腦癇症主題木偶劇實演社區教育的重要。
食衞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及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高級經理熊德鳳女士以「香港腦癎症正名回顧」為題,向與會者講解香港經多年努力成功推動將「癲癇症」正名為「腦癎症」,亦於過程中影響中國內地以及韓國等週邊地區重新檢視腦癇症的名稱,改善有關病症的社會標籤,令患者感覺到被社會接納,並願意向其他人透露自己患有腦癇症。此外,腦癇症患者張明茵女士也分享了她面對腦癇症的身路歷程。
而中國抗腦癇協會永遠榮譽會長李世綽教授就介紹「中國國際癲癇關愛日」,亦分享內地的腦癇症及相關用藥管理的教育經驗。
國際腦癇局執行總監Ann Little女士亦介紹了「國際腦癇日的發展」,包括日子選定的考慮和困難,以期達致引起全球關注的最佳效果。
韓國延世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教授Byung-in Lee的「南韓腦癇症正名經驗」,將「癇症」改為「腦電症」,亦是呼應了香港等地的腦癇症正名風潮。
智能手機逐步普及,為之而發展的手機應用程式亦琳瑯滿目。倫敦大學學院腦神經科學院榮譽研究員Victor Patterson醫生借用了手機平台,開創了「以手機程式輔助診斷腦癇症」的先河。
香港資訊科技發達,因此不甘後人,開發了「共融無『癇』手機應用程式」,香港腦癇學會馮麗華醫生就說明了此程式可如何協助腦癇症患者透過紀錄用藥情況、提示覆診日期以及查詢腦癇症資訊,以進行自我管理。
國際知名腦癇症權威學者Martin Brodie醫生亦蒞臨指導,回顧了「蘇格蘭的成人腦癇症護理中腦神經專科醫生及專科護士」的關係發展,闡述了他如何開展腦神經專科護士專業,以協助專科醫生的工作,及後有關專業亦改變了全球的腦癇症的醫護模式。
新加坡KK婦女及兒童醫院兒科(腦神經服務)高級顧問醫生Derrick Chan和腦神經及腦癇臨床護士Martha Kao女士就共同介紹了「新加坡專科醫生及護士的腦癇護理協作模式」。
街坊小子木偶劇場就展示如何透過生動有趣的木偶劇,向兒童介紹與腦癇症患者的相處技巧及護理常識。
研討會得到過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及學者參與,各參加者都表示研究會內容豐富,增益不淺。
你可以於下列連結下載活動程序和嘉賓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