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Ceci你好! 當年與你一起在社區復康網絡工作的情境仍歷歷在目,為什麼你會選擇香港復康會作為合作機構?
陳:記得當年我有幸遇上復康會創辦人、「復康之父」方心讓爵士,我們均認為將「因病引致的殘障」納入政策討論範圍這件事情十分重要,而且社會對長期病患的認識很薄弱。故此當年我們向政府及香港賽馬會游說,爭取資源開展社區復康服務,最後方爵士成功從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籌得首二年的營運資金2,400萬港元,令「社區復康網絡」得以成立。
香港復康會一直相信病人的潛能及自我復康的能力,他們可將生命活得更好,並將關懷及愛傳送給其他人。社區復康網絡強調助人自助,希望透過連結長期病患者、照顧者、社工、醫護人員、社區、鄰舍等人的力量,讓他們互相扶持。身心靈模式亦希望透過小組,將有某種共同需要或有相類似經歷者組成一個群體,透過調適身體及心理狀況及思想觀念,使他們的身心靈都可康復及成長。
梁:當時的情況還記憶猶新,可否簡述身心靈模式對社區復康服務的使用者有什麼幫助?
陳:社區復康網絡成功的地方,就是展開了社區復康工作的同時,又建立了一個平台,讓長期病患者、照顧者及同路人可以互相幫助。身心靈模式就與社區復康網絡的精神相輔相成,當病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後情緒難免有影響,身心靈模式也是要讓病患者接納自己的人生會有起伏,但面對的過程中他們並不孤單,會有很多朋友跟他挽手一齊走過去。
我記得你在社區復康網絡橫頭磡中心以身心靈模式開設不同班組,教授服務使用者有關食療、溝通、情緒紓緩、氣功、穴位按摩等知識,用這些方式教導病人如何掌握自己健康,我們更將這些知識製成手冊出版,以及上電視作推廣,令更多人知道健康可以自己掌握。
梁:可不要忘了我們在社區復康網絡的e2Care平台亦制作了一系列的「一秒鐘技巧』的短片,讓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及使用,好像甩手操,多做甩手操可將氣血提升之餘,又可以讓患者一邊做運動一邊產生正面荷爾蒙,使他們心情變好,產生正面循環。
陳:對,經過多年發展,身心靈模式及社區復康的發展已相當成熟,為業界及學界提供基礎,發表了不少學術論文及書刊,例如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編制有關身心靈的學術書籍,書中很多個案都是來自復康會的臨床經驗成果。
梁:在復康會的經驗對你有什麼啟發?有沒有什麼難忘的經歷?
陳: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復康會現任主席張偉良,他在早年任職消防員時因救人受傷而要截肢,他在復康會做復康治療時,方心讓爵士特地鼓勵他,之後Benny於1996年代表香港出戰美國亞特蘭殘疾人奧運會獲得男子個人花劍、團隊花劍、個人重劍,以及團體重劍項目 4面金牌。Benny曾說,較早期的義肢是以較硬的物料製造,他在康復後仍在消防隊目擔任教官及教授步操,每當傷口與義肢接觸摩擦後都會流血,但每次他咬緊牙關整理好傷口後又繼續步操。他這種堅毅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