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問卷調查發佈:
七成市民認知不足 七成患者欠缺支援 逾半患者延誤求醫
醫學界估計患者持續增加 團體籲增撥資源支援患者
(2018年11月19日,香港)在本港十大疾病殺手之中,癌症、心臟病、腎病等都廣為市民所熟悉,而排第九位的慢阻肺病[1],多年來卻欠缺市民的關注。有見及此,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聯同香港胸肺基金會、香港胸肺學會及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向本港市民及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論是市民抑或患者,對慢阻肺病的認識都十分不足,部分患者拖延5年之久才獲確診,而不少高危市民連何謂慢阻肺病也不知曉。各個組織均期望藉著11月21日世界慢阻肺日,喚起社會對慢阻肺病的關注,推動慢阻肺病的醫療及復康服務發展,長遠建立患者與大眾共融的和諧社會。
吸煙/二手煙:最高危的致病原因 估計個案將持續上升
如長期吸煙或受二手煙影響,會大增患慢阻肺病的機會,香港胸肺學會會董謝海南醫生引述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表示,雖然近年各年齡階層的的吸煙比率已比三十年前減少一半,但近廿年的吸煙比率卻普遍一直維持在20%以下,[2]未有持續下降,反映慢阻肺病最高危的煙草影響仍然存在,而隨著人口老化,估計因而誘發的慢阻肺病個案將持續上升。那麼,究竟本港市民,以至煙民,對此病的認識有多深入呢?
調查:市民甚至煙民對慢阻肺病認知非常有限、謬誤不少
香港復康會總監(復康)廖潔嫻女士表示,該會早前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以街頭訪問形式訪問了485名市民,主要為31至50歲,其中近四成人現有或曾有吸煙習慣、三成人亦經常接觸二手煙,但逾七成市民從沒聽過慢阻肺病,而在181名表示曾有及現有吸煙的受訪者中,亦不足一半聽過此病。
當問及市民認為哪些因素將引致慢阻肺病,只有兩成人能指出吸煙這個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有四分一受訪者以為與年紀大有關,更有逾三成市民表示不清楚或誤以為會傳染他人,可見誤解不少;不僅如此,超過八成受訪者更認為此病不會致死,即使現時或曾經當煙民的「高危」受訪者,亦有七成半人認為不會致死;因此,表示知道慢阻肺病為十大疾病殺手的市民亦僅得兩成。「慢阻肺病作為一個與吸煙息息相關的疾病,卻未為高危一族的煙民及市民所認識,甚至存在不少誤解,對此病嚴重性亦一知半解,情況值得關注,尤其應加強年輕一代的公眾教育。」廖女士說。
逾半患者認知不足遲確診、六至七成人深受病情影響
調查另以面對面或電話訪問形式訪問了42位慢阻肺病患者,當中有66%患者曾經吸煙或受二手煙影響,明確反映出吸煙與慢阻肺病之間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調查發現,超過一半患者花上逾一年時間方確診,甚至有個案等上5年時間才確診,與認知不足也有一定關係,如以為咳嗽、氣促是常見的小毛病,再次證實增加公眾對慢阻肺病的認識有其必要性,有助早診早治。
六至七成人深受病情影響 本地研究:兩成患者患抑鬱
受訪患者中,亦有六至七成不等反映此病對其身體狀況、日常生活及情緒帶來中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影響,困擾他們的有病發時須卧床、無法如常運動及自行外出,甚至需辭去工作,情況值得關注。
謝醫生補充,早前本地曾進行的一項研究已發現,有兩成患者同時有抑鬱問題,[3]慢阻肺病對患者造成的情緒影響,其實與癌症相比可謂不相上下,不可輕視。「可惜現時於公營機構求診的患者,由於醫生普遍未有充足的診症時間,一般只足以為患者處方藥物,並無暇照顧患者的情緒困擾。」
七成患者嘆社區支援不足 氧氣治療使患者承受歧視目光與壓力
與此同時,七成患者亦認為社會支援並不足夠,包括病人資訊、公眾教育、社區服務不足等。另有三成半人反映需採用氧氣治療,由於部份患者需時刻接受氧氣,攜帶氧氣樽外出卻容易引起大眾異樣的目光和歧視,因此亦有患者表示因而影響生活及社交,為他們帶來不少壓力。
謝醫生續指,慢阻肺病患者礙於病情所困,本來已較一般人不便外出,若需接受氧氣治療,限制便更多—醫療用氧氣樽目前仍未被允許攜帶乘坐巴士,加上大眾對此病的不認識或令患者飽受歧視,進一步降低他們外出的意欲;再加上目前社區復康服務等各方面配套不足,令患者變相活動受限。
三成患者指治療不理想 料與未能正確用藥有關
廖女士最後指出,超過三成患者表示現時治療不理想,當中有不少人士透露與藥物無效、無法改善病情等有關。謝醫生根據其臨床觀察估計,這或許與患者未能掌握用藥有關,「不少患者以為用藥恰當,但可能根本未完全掌握吸藥的正確用法,或礙於活動能力所限而未能妥善用藥,大減藥效。礙於診症時間不足,部份醫生亦可能難以抽出時間指導用藥或監察用藥情況。」是次問卷調查反映出患者承受的難處和壓力,可見增撥資源提供更廣泛及全面的支援是必須的。
病情管理三部曲: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同等重要
針對患者的病情,藥物治療當然佔有重要角色,但非藥物治療如胸肺復康治療及社區復康服務亦同等重要。「藥物能改善肺功能、舒緩症狀及防止疾病惡化,分為預防病發藥物及救急藥物兩類,[4]適當時候運用合適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以保理想的生活質素。目前就有醫學指引建議,依據患者病情及症狀的嚴重程度,處方不同類型的混合式藥物,[5]以較新的長效吸入式乙型促效劑/長效吸入式抗毒蕈鹼(LABA/LAMA)混合式藥物為例,研究顯示患者用藥後能提升及改善日常活動能力。[6],[7],[8]」
至於由不同醫護人員提供全方位的胸肺復康治療,就可讓患者以不同方法妥善管理病情。謝醫生指,現時有多個醫學研究均證實,它有效紓緩氣促、增強體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減少入院次數、提高生活質量。而社區復康服務亦能推動患者做好自我管理,兩位期望患者能多進行此類非藥物治療。
社區復康服務助患者自我管理
廖女士續指,「良好的自我管理亦有助患者更有效控制病情,減低對生活的影響,自我管理概念包括疾病管理、角色管理及情緒管理三方面。患者可透過參加復康課程,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監察身體變化,以便向醫護人員報告及跟進病情進展,一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而接受因身體狀況而出現的角色轉變,調整方法繼續自己喜歡的工作和興趣,保持良好、正面的情緒,亦非常重要,參與社區復康服務計劃正是好方法,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就提供多元化支援服務,協助患者及家人積極面對疾病,透過病友互助網絡,一起學習與病共存。
最後,謝醫生及廖女士共同期望吸煙人士能盡早戒煙,調查可見仍有患者保留吸煙習慣,這對病情控制有極大影響;即使未有發現患病的煙民,須認清自己乃高危一族,應盡快戒煙,並多留意慢阻肺病的早期症狀,以便在病患初期及早求醫。他們同時希望,當局能一如對待其他十大疾病殺手,增加對慢阻肺病患者的支援。
香港復康會及醫學界的建議
針對是次調查結果,香港復康會及醫學界就有以下建議:
公眾方面
1. 吸煙比率近年無下降趨勢,與之關係密切的慢阻肺病勢將危及更多市民,建議應與糖尿病、心臟病等看齊,增撥資源加強公眾教育。
2. 建議將「肺功能測試」列入健康普檢項目,以便醫生及早介入提供相關診治與自我管理服務。
患者方面
1. 加強醫社合作,制訂全面規劃,如在社區增設胸肺復康支援服務,讓病患者能夠在社區持續接受胸肺復康訓練、學習自我管理技巧、正確使用藥物方法等,延緩病情,保持生活質素。
2. 建議政府盡快落實修例,讓患者攜帶醫療用氧氣樽乘坐巴士,改善患者的交通配套。
3. 擴大現時醫療券的用途,包括「社區復康服務」,讓患者能更大彈性選擇社區復康服務。
4. 加強疾病自我管理服務及情緒支援。
團體及醫學界均希望通過推動公眾教育,增加市民對慢阻肺病及其患者的認識,讓患者逐步得到大眾的接納和關顧,再配合社區設施的改善與支援,消除患者的環境障礙、提升生活質素,長遠建構一個患者與大眾共融的和諧社會。
個案分享一
今年七十歲的顧先生,2000年開始戒煙,可惜,戒煙後一個月確診患上慢阻肺病。「有一晚咳得很辛苦,氣很促,呼吸不暢順,到急症室求診後才發現原來是慢阻肺病。」他的煙齡超過三十五年,以往走路時會感受氣促和氣喘,但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年紀大機器壞」。確診後他進行藥物及物理治療,仍可以到社區中心做輕量運動,如太極、健肺操等,希望助人助己。
但他近年肺部功能轉差,出入只能依靠輪椅。雖然他需要進行氧氣治療,但他擔心氧氣樽不能帶上交通工具而甚少攜帶。
個案分享二
今年七十四歲的鄧女士,一直沒有吸煙習慣,但一家四口中,丈夫和兩兒子也吸煙。「2002年時,發覺自己長期咳嗽,咳嗽很長時間也沒有好轉,後來確診患上慢阻肺病。」醫生相信,他的病情與長期吸入二手煙有關。
鄧女士雖有進行藥物治療,但肺部功能一直不好,近年連洗澡也感到吃力,須於家中使用氧氣,更遑論外出做運動,認為患病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
[1] 醫院管理局統計年報 (2016-2017). Available at http://www.ha.org.hk/haho/ho/stat/HASR16_17_4.pdf.
[2]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健康資訊. Available at: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5/8806.html
[3] Tse. HN. et al. Frequent Exacerbator: The Phenotype at Risk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Geriatric COPD Patients. Lung. 2016 Aug;194(4):665-73.
[4] 醫院管理局: 慢阻肺病藥物之認識. Available at: http://www.ha.org.hk/hadf/Portals/0/Docs/Leaflets/TC/%E6%85%A2%E9%98%BB%E8%82%BA%E7%97%85%E8%97%A5%E7%89%A9%E4%B9%8B%E8%AA%8D%E8%AD%98.pdf
[5]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19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s://goldcopd.org/wp-content/uploads/2018/11/GOLD-2019-v1.5-FINAL-04Nov2018_WMS.pdf. (Assessed on 9 November 2018)
[6] Watz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 2017:12 2545–2558
[7] Watz et al., 2016, BMC Pulm Med
[8] Troosters et al., 2016, ERS PA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