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 Kwok, project manager of End of Life programme 香港復康會「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項目經理郭燕儀

香港復康會「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項目經理經理郭燕儀表示,每年有近二萬四千名非癌症類的長期病患者,只有大約1.5%的晚期長期病患者在臨終前,曾經接受紓緩治療服務。可見相關的社區支援服務需求甚殷。

Simon, Pakinson's patient 柏金遜症患者Simon

Simon患有柏金遜症超過14年,病患影響到Simon的活動能力、說話及吞咽能力。亦因與家人在照顧方面產生不少磨擦,影響Simon的情緒。計劃協助派義工為他提供情緒支援,協助他完成心願–出了一本自傳,並有醫護同工提供支援,改善Simon的護理照顧。Simon於是次展覽與攝影師合作,將其日常生活狀況呈現在照片中。

Mr Au, chronic illness patient 慢阻性肺病患者區伯伯

區伯伯近年受慢阻性肺病及輕微腦退化所困擾,平時需要靠家用氧氣機呼吸。他平日的生活被受氣促影響,經常出入醫院。計劃為區伯伯提供情緒支援,安排義工作探訪及陪伴外出,使他生活有所寄託,減少孤獨感。區伯會於是次展覽與攝影師合作,將其多年與病痛共存的情況呈現在照片中。

Ms Wong, caregiver 照顧者黃小姐
The caregiver Ms Wong's family photo 照顧者黃小姐的家庭照

黃小姐的哥哥於2017年初因晚期腎衰竭,參與本服務至2017年年中過世。 計劃團隊協助黃小姐哥哥的症狀管理,促進家人之間融和,完成他的心願 –拍攝家庭照;以及為黃小姐提供照顧者支援和後事支援。黃小姐認為,這類服務有效幫助長期病患人士好好走過最後一程。

Art pieces in the End of Life Exhibition 感覺有時:安寧照顧藝術展展品
Art pieces in the End of Life Exhibition 感覺有時:安寧照顧藝術展展品
Art pieces in the End of Life Exhibition 感覺有時:安寧照顧藝術展展品

計劃運用了表達藝術,促進晚期長期病患及家人的情感的表達及彼此的溝通。藝術展展出他們的作品和私人物件背後的故事、臨終前心願及生活小節。

香港復康會為晚期病患者舉辦藝術展今日開幕

2018920日,香港)香港復康會舉辦的「感覺有時藝術展:安寧照顧藝術展」今日開幕,展出共10位晚期病患者及家屬的作品及物品,藝術展希望啟發大眾思考生死議題,及鼓勵大眾關注晚期長期病患者的安寧照顧的重要性。

藝術展由今日(920日)至102日舉行,觀眾可從中細味晚期病患者及家人的作品和私人物件背後的故事、臨終前心願及生活小節。同場亦展示20多位義工和同工的作品,講述他們對生命和安寧照顧服務的體會。此外,香港復康會邀得藝術家參與上門家訪,並以不同藝術形式展現家訪後對親情和生死的體會,創作品亦於藝術展中展出。

香港復康會「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項目經理郭燕儀指出,香港每年共有四萬多人死亡,當中有多於一半是死於晚期長期病患,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末期腎衰竭、嚴重心臟衰竭、晚期腦神經疾病等。然而,只有大約1.5%的晚期長期病患者在臨終前,曾經接受紓緩治療服務,遠低於癌症病患者的80%。可見相關的社區支援服務需求甚殷。

安寧照顧引入表達藝術

有見及此,香港復康會自2016年起,參與推行賽馬會安寧頌:「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本計劃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務:家居訓練,提升家屬的能力處理患者的身體症狀;協助患者規劃有意義的晚期生活,完成未了心願;及促進患者及家人商討晚期照顧安排、臨終治療及後事意願。

郭燕儀表示,在服務過程中,患者及家人往往懷著複雜的情感,難以言喻。有些患者亦因為疾病影響言語能力,無法好好表達。故此計劃運用了表達藝術,促進他們情感的表達及彼此的溝通。

除了服務的患者及家人外,表達藝術同時亦協助參與計劃的工作人員及義工,使他們在提供服務時所牽動的情感有所整理,令他們能夠繼續幫助其他服務對象。

計劃共服務接近200位晚期患者、300位家屬及培訓超過100位安寧服務義工。而計劃的成效研究顯示,參與本計劃的患者,無論在晚期身心症狀、對死亡的恐懼、與家人的溝通方面,都有正面和顯著的改變;而家屬方面,在患者離世後,情緒困擾已大大減少。

「感覺有時:安寧照顧藝術展」

主辦:香港復康會

日期:2018920日至102

時間:星期一至五      下午2時至7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上午11時至下午7

地點: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地下)

查詢:2549 7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