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認識安老,重新想像安老

2023年發布的《香港百歲老人研究》中發現不少長者評價自己「越老越沒用」,但人老了,就是包袱嗎? 當步入花甲之年,無論社會角色,心態也轉變了,「新手長者」也會對未來感到迷惘,擔心無法過心目中的「安享晚年」,長者的自我價值觀隨著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而逐漸低落,亦不再積極參與社區。普遍護老者於照顧長者的過程中,較關注其健康情況、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往往較少去理解長者心。

百齡長者鄧婆婆「活到老,學到老」的積極人生觀,子女及院舍的悉心培養,就讓我們娓娓道來展現在鄧婆婆身上的「幸福論」。

左圖 — 左起:照顧者李先生、照顧者李女士、鄧婆婆、 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院長莫思傑

護老同時尊重長者的個人意願 賦予長者自主權去規劃人生大事

子女賦予媽媽高度的自主權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大事及尊重媽媽的選擇,同時從照顧方案方面,子女的參與亦同樣重要。因為媽媽行動能力減退,子女會客觀考量媽媽的醫療需要,院方必須具備充足醫療資源支援定期且全面的復康服務,院方安排的日程能否滿足媽媽的社交及休閒需要亦是另一關鍵。

子女列出適合媽媽的一些「宜居」標準,希望媽媽可以「住得安樂」。

子女認為院舍可以稱得上「宜居」,一大因素是其有助於媽媽發展有品質的晚年生活。媽媽能在熟悉及舒適的環境生活是首要考慮條件,媽媽一生居於鄉村,故希望繼續居住在郊外環境。子女陪同鄧婆婆與一起參觀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頤康院)及試住院舍,發現院舍被綠意盎然的環境環抱,眺望如此美景感受一片寧靜,使人心曠神怡,公共空間亦十分充足,可以舉辦大型社交活動;與莫思傑院長共同為媽媽訂立照顧方案時欣賞院長用心關顧長者,最終放心安排媽媽入住頤康院。

有一種愛叫做懂得放手
女兒分享道:「媽媽尚有自理能力時,我放手給她打理自己。由簡單生活細節開始,過程中我一直傍住她,除了適時伸出援手外,同時給予她安全感及鼓勵,最重要是信任她的能力。」子女均認同院舍有跨專業團隊提供一系列從專業護理、復康治療、社交和輔導,以至日常生活支援,能夠化作「保護網」,好好管理媽媽的身心靈健康,令照顧者放心。

耆樂無窮發揮潛能 提升幸福感

機緣巧合,媽媽與另一院友玩天九,驚喜發現媽媽少時已懂玩天九,更是一名高手,子女樂見媽媽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子女笑稱媽媽自創了「天九激活法」,媽媽可以透過遊戲增進大腦的靈活度及記憶力,同時令自己保持心境開朗。

於訪問中,當媽媽手持毛筆,不疾不徐地書寫自己的名字,然後字字鏗鏘朗讀名字。語畢,兒子 便摸一摸媽媽的頭,讚賞她的用心,媽媽亦報以微笑作回應。正面的回饋,令照顧者肯定自己的 付出,長者亦可以從細微的舉動上感受家人的關愛。

鄧婆婆一邊寫,一邊嘮叨著自己手部不靈活,兒子從旁鼓勵,鄧婆婆不疾不徐地書寫自己的名字。

女兒十分鼓勵媽媽一直做她熱衷的手工藝,也鼓勵她以送贈作品的方式傳遞祝福及愛予他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讓長者活出健康、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院舍除了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及設施外,亦為長者提供各類型興趣活動,這些活動並不是為了給長者「有細藝過日晨」,而是持續學習,維持活躍。

莫院長認為: 「長者保持服裝及儀容端莊整潔是社交禮儀一種,亦是建立正面形象的一個方式,所以院內設立美容美髮室,鼓勵老友記打扮自己,亦是展現我們對長者的關愛及尊重。」

院舍上下精心為院友舉辦時裝表演秀,莫院長認為每一個老友記都是主角,從表演中他們可以凸顯個性: 「我們看見他們舉手投足流露自信,綻放活力與姿采,我們也很鼓舞。」

時裝表演秀亦邀請一班年輕人與老友記一起走秀,促進長幼共融,讓年輕人理解長者的價值。

莫院長表示老友記感最雀躍的節目便是每星期的外出購物,除了可以在超市選購自己喜歡的東西,過程中可與社會其他人士互動,保持與社會聯繫。

家人相稱互相滋潤 感恩沿途有你

子女感恩其他院友及其家人守望相助,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子女亦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精神,互相照料,如一家人般不分你我。

後結 

鄧婆婆送了一條繩結掛飾給筆者,在此筆者感謝鄧婆婆給予我的祝福。筆者以

繩結比喻頤康大家庭 — 員工、家屬及老友記彼此緊扣相連,互相承托。筆者祝願婆婆,如她「飲歌」的歌詞道「做個開心快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