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有困難?復康巴士讓有需要人士 重新走進社區 投入生活
殘疾人士出行難,原來,即使是接載他們的復康巴士車隊,在籌建之初,也遇上重重障礙,需要經過前人的一番努力,才能發展成今天具規模的無障礙運輸車隊。
香港復康會復康巴士服務了香港接近45年,由初期只有復康巴士之名,車長因欠缺輔助設施而需以人力搬運輪椅乘客上落,發展到今天配備了升降台、輪椅鎖扣系統等;車隊亦由原來主要接載殘疾人士上班和上學,發展至隨後可接載客戶往覆診或參與社交活動。
復康巴士源起於1974年,當時香港復康會創辦人方心讓教授,及藍新福醫生爭取地鐵站興建升降機讓輪椅人士也能乘坐地鐵,結果爭取不果,卻換來獲捐贈4部小巴。由小巴到復康巴士面世也經過了一番努力才成事,當中有賴眾多有心人的奔走努力,包括時任香港復康會委員顧楊彥慈,她運用政府官員的雙重身份從中斡旋,令雙方達成共識,此外,還有復康會義務司庫李文彬。作為復康巴士委員會主席,李司庫積極參與復康巴士籌備工作,討論和研究行走地區及路線等運作安排,其他促成「開業」的功臣還包括郭樂賢神父(Father John COLLINS)、郭鍵勳(時任復康聯會總幹事)及時任運輸署署長李舒(Peter LEEDS)等。
歷經4年 正式投入服務
經過了4年的籌備,在1978年7月,第一條復康巴士路線正式投入服務,是香港首項自負盈虧的無障礙運輸服務。營運初期,復康巴士獲得公益金、香港賽馬會和地鐵等慈善基金及商業機構捐助車輛及資助經常性開支。到了1982年,社會福利署同意資助復康巴士部分經費,由社會福利署監管。然而郭樂賢神父認為復康巴士不是福利制度,而是補足了主流運輸的不足,應該由運輸署負責。這樣又經過幾年的磋商,終於爭取成功,自1987年開始,復康巴士正式獲納入運輸署監管體制下的服務。而今天的復康巴士,是由勞工及福利局提供營運開支,運輸署負責監管。
易達巴士的誕生
現時在街上,除會見到復康巴士外,也會見到橙黃色車身,同樣接載輪椅及行動不便人士的易達巴士,原來二者同出一源。話說於2001年,香港復康會因應社會發展及需求轉變,獲醫院管理局委託營運易達巴士,專門接載行動不便人士,特別是長者前往醫院及診所接受治療和覆診。易達系列其後為給予行動不便者更靈活的服務,又推出了易達轎車,為輪椅朋友提供個人化的交通服務;易達旅遊則主要為企業及團體提供無障礙運輸及出行服務。
服務與時並進
時至今天,單是復康巴士已發展成一支擁有近200輛巴士的龐大車隊,聘用超過220位車長,每年載客人次接近100萬,是全港最具規模的無障礙運輸車隊,為全港已登記的行動不便人士提供固定路線服務、電召服務及聯載服務。
2002年,復康巴士管理層決心將服務提升至國際標準,建立及推行質量管理系統,重新制定運作流程,接受每半年一次的評審,積極提升服務質素,並在2003年2月獲頒發ISO9001:2000證書,與其他集體運輸系統採用相同的質量管理標準。復康巴士及易達巴士持續改善,通過定期審核,現已達到 ISO 9001:2015品質管理系統標準。自2007年起,復康巴士更一直獲香港品牌發展局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授予「香港服務名牌」的美名。
為了令服務精益求精,自2019年起,復康巴士每年安排車長接受駕駛及工作重溫課程;2021年,車隊成立「安全、質量及持續發展部」,加強培訓及檢視內部流程,從而朝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發。為持續優化用戶體驗及運作流程,復康巴士於2022年下旬推出初階的「復康巴士.無障樂出行」(ICOMS)系統,整個項目預計分三個階段,最終目標為方便客戶透過包括應用程式、電話等不同平台預約及確認服務,系統亦可根據預約情況及行車數據靈活調配車隊,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
無障礙運輸車隊 冷知識
乘客星光熠熠
香港復康會營運了接近45年的無障礙運輸車隊,接載了眾多巨星,例如2006年6月霍金教授訪港,車隊便獲委任提供無障礙交通接載服務;也接載過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斷症的生命鬥士力克.胡哲(Nick Vujicic)。2008年,車隊負責接載北京殘疾奧運馬術比賽各國殘疾選手及旅客。
免費地區專線惠及區內居民
南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山多路彎,前往公立醫院的小巴、巴士服務供不應求。南區區議會利用政府撥款的一億元「社區重點項目計劃」中的一部分,委託香港復康會營運「南區復康專線」,透過定時定點的預約接載服務,為南區居民及照顧者提供往返區內公立醫院及醫療機構的免費無障礙交通服務,是少數獲得當屆區議會一致贊成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
跟車助手
易達巴士的重點服務之一,是接送長者往返醫院就醫或覆診,車上有護理員跟車,協助車長確認乘客的資料及目的地,並在行車過程留意乘客的狀況。因為經常出入醫院,護理員和車長每天需清潔車廂3次,確保衞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