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全職」照顧者 日均照顧越八小時 三大緊急需求冀獲支援 盡快落實殘疾人士照顧者24小時支援專線

左起:照顧者鄭秀婷女士、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成員莊寶琼女士、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社工陳荃榕女士、骨科專科醫生袁智斌醫生及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社工李楚峰先生。

 

近年社會上有過多宗因照顧者長時間受到身、心壓力而「爆煲」引發的倫常事件,引起了各界關注。據統計處資料,本港現時有約45萬名社區生活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有照顧者照顧其日常生活1。不少照顧者會選擇寸步不離照料殘疾人士或長期病患者的起居飲食,其自身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卻往往被忽略。港府在去年公佈,將於2023年第三季開展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 (簡稱「專線」)服務,惟相關服務所涵蓋的內容及細節與照顧者團體及服務單位未見有充份討論。 

香港復康會及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一直關注照顧者需要,為了解及分析本港照顧者對專線服務內容及運作的期望,早前展開網上問卷調查。調查發現,七成受訪的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數逾八小時或以上,屬「全職工作」。當中超過六成半受訪人士明言「高度需要協助」(自 評專線需求程度,以0-10分,10分為最高,8分或以上者達66.5%)。以此推算出,全港或有近30萬名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照顧者對專線有高程度需求,情況令人關注。

調查反映照顧者對24小時專線支援的需求較大,期望專線可提供三大緊急服務,包括:暫託服務配對及交通配套、危機處理及情緒支援。

有專科醫生指出,臨床上不乏會遇到有照顧者因長期照顧而令自身健康也受到影響,甚至衍生各種情緒健康問題。 

七成照顧者 日均八小時以上照顧  

問卷調查於2023年一月下旬至三月上旬進行,共訪問481名現在或過去曾照顧殘疾人士及/或長期病患者的照顧者。受訪者中,超過八成為女性,逾九成為現職照顧者;受訪者年齡方面,有接近七成為55歲或以下。

受訪者主要照顧的對象方面,有44.3%表示他們需要照顧18歲以下的人士,另外有35.4%表示要 照顧18至65歲的人士。在照顧時數方面,有接近一半表示平均每天照顧時數超過12小時,有22. 2%表示平均每天照顧時數為8至12小時。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社工李楚峰先生指出: 「換言之,有高達七成受訪者每天照顧時數達8小時以上,接近一名全職人士的工作時數。加上照顧者難以有明確的『休息日』,扣掉作息時間,『全職』照顧者能夠處理個人事務的時間 相當少,難免對生活安排構成壓力及焦慮。」 

照顧時數愈長 對專線需求愈大  

根據調查中的數據分析,受訪照顧者對專線需求達8分或以上(以0至10分,10分為需求程度最 高)達66.5%。參考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本港約有45萬居住在住戶內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 有照顧者照顧其日常生活,李先生表示:「從調查的數據中可推算出,本港照顧者對專線有高 程度需求(8分或以上)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照顧者或可達30萬人,約為本港現時院舍 護理員及保健員總數(約2萬人)的15倍。照顧者一直為紓緩院舍輪候壓力作出無償貢獻,政 府應更妥善就專線的具體支援服務內容及運作落實跟進安排。」 

此外,「照顧時數」是量度「照顧負擔」的客觀元素之一,亦是高危照顧者的定義條件之一。 調查透過比較平均每天照顧時數「超過12小時」及「8小時或以下」的兩組照顧者,發現前者表示達8分或以上的需求程度的比例多出後者超過一成,反映照顧時數愈長,專線需求愈大。

三大緊急服務需納入專線  

對於專線服務內容的建議,整體受訪照顧者認為最需要具備服務(被列為三甲的比例)依次為:暫託服務配對及交通配套(64.9%)、危機處理(45.7%)及情緒支援(43.0%)。其中最多人選擇「危機處理」為首選服務(26.8%),其次是「暫託服務配對及交通配套」(23.1 %),對於合適服務的轉介、各區服務資源、經濟支援及申請資訊,亦有較大需求。 

在轉介服務上,不少受訪照顧者期望能夠省卻多重溝通及聯絡的工作。李先生提到,73.4%受 訪者表示期望省卻多重溝通及聯絡的工作,以減低他們當時的身心靈壓力,「專線接聽者向照 顧者告知可轉介服務的單位資訊,同時通知擬接受轉介的相關機構單位。該機構單位的負責人於某段時間後聯絡照顧者,告知轉介結果及處理方法/其他跟進,可以更有系統的讓照顧者獲得協助。」

在情緒支援上,另有超過7成受訪者表示,接受已受訓的同路人義工為自己提供情緒支援。 省卻非必要的溝通流程 及時跟進個案  

在運作流程方面,大部份受訪照顧者希望能夠更快獲得跟進及省卻非必要的溝通流程。在多個運作元素選項中,「記錄該來電的處理方法及跟進結果,供日後跟進的接聽者參考」的需求程度重(被列為三甲的比例)最高,佔57.2%,其次為「第一時間(第一手)的接聽者為專業職 系同事」,佔55.3%;「接通後只需要按1至2次號碼便找到專人接聽」,佔54.9%。 

除此之外,部份照顧者對專線有提出較較具體的要求,包括在情緒支援上,最多人期望透過專 線傾訴心事或照顧煩惱(14.0%),其次是安撫焦慮或不安情緒(11.6%),以及舒緩壓力(9.3 %);在危機處理上,遇有突發事件如照顧者不適或無法尋求家人支援時,可即時求助及得到支援;在資訊提供上,希望能夠獲得區內照顧者資源及宿位輪侯資訊。 

照顧者常見挑戰:環境配套及自身健康  

根據資料顯示,香港殘疾人士大多以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制或精神病、情緒病為主2。骨科專科 醫生袁智斌醫生指出,他們在生活上需要有照顧者來照料,但同時間,照顧者亦面對很多社區環境上的挑戰。他舉例,部分因下肢斷骨或嚴重腰背殘障的患者,需要倚賴輪椅下樓、甚至要 在平躺狀態下前往診所或醫院覆診。但當中一些所住大廈沒有電梯,便需要由數名照顧者同時 搬動;甚至可能因與到診醫療單位的路程偏遠問題,而自行減少覆診或復健治療的次數。「這 些情況是十分普遍,照顧者每次攜同被照顧者外出時都需要考慮的問題,但這些不穩定性都令照顧者感到迷惘。」

此外,照顧者自身健康的問題都需要關注。袁醫生指出,照顧者若出現「以老護老」的情況, 出現勞損或受傷的情況十分普遍。相對之下兒童殘疾個案,照顧者(如父母)的年齡普遍較輕,體力相對較佳,但在長期獨力照顧的壓力下,亦有機會衍生各種精神健康問題。 

倡制定更完善的專線服務 提升整體支援  

面對人口老化等問題,需要照顧的人士及照顧者將有增無減,專線服務的支援刻不容緩。關注 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及香港復康會提出,首要應為照顧者提供全面的情緒支援,同時藉此完善 暫託服務的安排及配對,省卻照顧者尋找社區資源的時間,避免過去照顧者服務零散以及照顧 者難以理解各項服務的情況。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康山中心社工陳荃榕女士補充,「專線 服務應能評估照顧者狀況,識別高危照顧者,從而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服務及資源。」。 

有見及此,香港復康會及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共同提出以下建議,希望當局能夠制定更完 善的24小時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照顧者支援專線服務,並藉此提升整體支援照顧者的服務:

建議一:專線服務具備照顧者評估服務,以及具針對性的情緒支援服務 

 制定一套專業客觀的評估準則,包括照顧時數、照顧者年齡等,以加快判斷求助者的高危程度。同時備有介入指引,為求助者作更適切及有效率的服務及資源配對。

 提供受訓同路人或畢業照顧者的情緒支援服務,讓年長或新手的照顧者,接受同路人的關顧及經驗交流,同時提升專線服務的承載力。 

建議二:專線服務發展為重要「駁腳」,提升暫託服務的可及性  

 透過專線服務,完善暫託服務的安排及配對,落實以專線評估、預約及轉介的機制, 以擴大暫託服務的可及性。 

建議三:專線服務在運作上須省卻不必要的等候及溝通,以應對照顧者的特性需要 

 縮短致電接通至介入的時間,包括: 

 透過簡單按鍵或讀音功能後便接通人員;

➢ 透過來電顯示及 / 或簡單的個人資料提供,讓接聽者即時得知來電者過往的跟進情況 (如有); 

➢ 當值專職同事為第一接聽點,以便盡快評估所需服務。 

⚫ 免去與目標轉介機構的溝通跟進時間,包括: 

➢ 照顧者能從專線大概了解哪些服務有機會獲轉介,並等待目標轉介機構的回覆; ➢ 專線負責同事熟知社區資源及安排,並與不同的社福機構服務提供者(特別是暫 託服務提供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協作關係; 

➢ 專線要有後續的跟進及回覆。 

⚫ 維持專線在平日日間時段以外的服務效率,包括: 

➢ 專線須涵蓋全面支援,包括晚間、深宵及假期服務; 

➢ 專線於晚間及深宵的服務內容及水平應盡量與日間相約; 

➢ 為照顧者建構一個 24 小時的保護網。 

建議四:強化專線服務引申的服務承託,加強緊急暫託及上門支援服務 

⚫ 整合「殘疾人士指定住宿暫顧服務」,增設緊急的暫託宿位服務,應付專線帶來的需 求。 

⚫ 物色全港各區位置方便的宿舍增設暫託名額,並資助緊急暫託的往來交通。

⚫ 提供外展服務,內容可包括上門探訪、緊急上門照顧殘疾人士的服務,以支援危機處理。

香港復康會  

於1959年成立,是本港歷史最悠久以復康為主題的慈善團體。香港復康會致力推動殘疾人士的 復康工作,隨着人口老化及慢性病的普及,我們的服務已擴展至長期病患者的復康、長者的持 續照顧,以及基層醫療。在2021至2022年,香港復康會在香港及內地有逾30個服務點,服務人 次超過130萬,當中亦包括超過90萬的無障礙運輸服務的載客人次,另為超過4萬名長期病患者 提供社區復康、職業再培訓及健康管理服務。

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  

於2019年成立,由不同病人自助組織及家長組織組成的關注組,長期關注照顧者議題。 宗旨:

⚫ 倡議改善殘疾人士照顧者的社會政策

⚫ 游說及組織行動推動官員或立法會議員回應殘疾人士照顧者的訴求

⚫ 引發議題促使社會討論及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

參與組織包括(排名不分先後):一同夢慈善基金有限公司(自閉症人士家長組織)、青草音 符(特殊學習需要家長組織)、家盟(精神復元人士家屬組織)、香港協癇會(腦癇症病友組 織)、香港柏金遜症會、嚴重弱智人士家長協會、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香港肌健協會(神經 肌肉疾病患者及家屬組織)及新健社(中風病患及家屬組織)

傳媒查詢:

博訊公關 顧問

梁先生

電話:9864 3001 電話:2534 3340

電郵:k.leung@prppl.com

1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第63號專題報告書. (2021, December). Retrieved April 11, 2023, from 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C0000055/att/B11301632021XX
XXB0100.pdf

2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第63號專題報告書. (2021, December). Retrieved April 11, 2023, from 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C0000055/att/B11301632021XX XXB010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