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研究報告:心血管病再病發相關費用成本港沉重負擔 預防政策落後亞太多地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及香港復康會建議加強藥物及復康治療
心脏病及脑血管病位列港人主要死因的第三及四位,年夺近万港人性命,更延伸成为社会及经济负担。经济学人发表的一项报告揭示,本港因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引致的直接及间接医疗费用每年逾600亿港元,且预防再病发医疗政策落后于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香港心脏专科学院及香港复康会多年来积极推动相关的公众教育,建议改善心血管病再病发的配套,加强药物及复康治疗,和提升公众对疾病预防的关注。
经济学人探讨及分析区内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成本及政策
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例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中风、外周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早逝和长期残疾的主因之一。事实上,心血管病不只是健康问题,随着患者增加及年轻化,加上普遍人均寿命延长,心血管病更成为社会的严重经济负担。
经济学人于2018-2020年进行研究并发表的《不作为之成本:亚太地区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报告》(The Cost of Inac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Pacific)(下称《报告》),探讨心血管病再病发的相关成本,比较及分析8个亚太区经济体就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的政策及应对措施,涵盖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及澳洲,并深入访问区内共15名心脏科专家。
根据《报告》所整合的资料,本港每10万人分别有365及314宗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病例,发病率高据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及中国。
43%患者2年内再病发
而心血管病的患者病发后,再病发的风险会随之增加。获经济学人邀请参与《报告》的香港心脏专科学院院长陈艺贤医生引述一项研究指:「心血管病病发的患者中,43%人2年内会再病发;香港的数据亦显示,27%的中风个案属再度病发,预防再病发可说是刻不容缓。」
《报告》指出,再病发对患者、其家庭、以至社会及经济均构成沉重负担:
- 患者:3/4中风患者因病发后残疾,如瘫痪或丧失视力,降低就业能力
- 患者家庭:家人因要照顾患者而无法工作或学习等
- 社会及经济:人力及经济成本,包括住院、药物、生产力损失、提前退休或者死亡等
港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医疗费用达638亿港元
单计经济成本,本港因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引致的直接及间接医疗费用每年高达638亿港元,为医疗体系及社会的沉重负担。
要有效减低心血管病影响,完善的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政策为关键。《报告》对香港于非传染性疾病政策,复康服务转介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给予高评分。惟部份范畴有待改善,包括:欠缺心血管疾病全面政策及审视制度、缺乏心血管病治疗临床指引、全港性心血管疾病认知及自我管理推广不足、复康疗程资源不足及病人参与率极低及患者获得预防性药物受限于经济状况。
预防心血管疾病再病发建议
根据《报告》的分析,香港心脏专科学院及香港复康会提出以下建议:
- 公共政策
- 以澳洲及日本为例,引入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的政策,可达至成本效益及持续益处
- 透过社区医疗及复康中心(包括香港复康会社区复康网路以及地区康健中心)进行预防心血管病教育,亦应加强预防再病发的教育工作
- 药物治疗
- 建议依照最新治疗指引处方药物,达至治疗目标
- 以胆固醇控制为例,美国及欧洲已于2020年及2019年针对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更新指引,建议使用预防性药物,减再病发风险
- 复康治疗
- 病发后积极参与复康治疗及坚持用药是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的关键,研究已证实可减低入院机会,改善生活甚至增加存活率
- 透过医社合作及公私营协作模式,共建更完善的预防心血管病再病发复康治疗系统
- 公众教育
- 推行预防再病发的公众健康教育活动,减患者再病发风险
- 如香港心脏专科学院特别建立了「心脏健康频道」、推出香港心脏专科学院手机应用程序
香港复康会心脏复康服务加强社区复康
现时公立医院提供心血管病复康服务,惟香港复康会专职医疗主管吴玉敏女士指出:「该复康治疗部分周全、部分则只提供短暂服务;此外,公立医院复康治疗于办公时间进行,不少年青复康者要尽快返回工作岗位而未能使用服务;部份患者未能明白复康服务的重要性,减低参与意欲及依从性;同时,公营及社区复康服务出现断层,部份患者或未能获得所需服务。」
为填补现时社区复康服务的缝隙及加强医社合作,致力提供社区复康服务的香港复康会,与医管局不同联网的各间医院合作提供心脏复康服务,旨为增加患者对管理心脏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患者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
以与玛嘉烈医院的心脏复康服务合作为例,自2007年起,病情较轻微的心脏病患者会获转介至香港复康会,接受心脏复康服务。每名参加者(包括患者和照顾者)会参与6节课堂,合共15小时,当中涵盖病理学、药物、健康饮食、运动、日常生活技能、压力管理等。至今逾2,500人参加,有效提升参加者对心脏病的认知及实践健康行为的技巧和信心,参加者亦掌握复康及做运动的要诀。
-完-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簡介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成立於1992年,一直秉承關懷心臟病患者的宗旨,通過各項科研、專業及教育活動,推動有關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提高社會人士對心臟健康的關注和認知。作為重要的國際心臟組織,學院旨在促進世界各地心臟學會的合作,尤以加緊中港兩地同業的聯繫為首要任務。
香港復康會簡介
香港復康會於1959年成立,是本港復康界的先行者,也是本港歷史最悠久以復康為主題的慈善團體。香港復康會多年來為有需要使用者提供復康治療、健康管理、無障礙交通及旅遊、職業培訓及長者院舍等一條龍服務,令不少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可以重投社會,活得有尊嚴。該會亦透過研究及倡議工作,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合作,推動齊建促進參與、共融、關愛的社會。
香港復康會在香港及內地設有逾30個服務點,每年服務人次超過130萬。
附錄:個案分享
現年約67歲的黃先生,「煙齡」逾50年,多年來最愛吃鵝肝、扣肉、元蹄、奶油包、蟹等。即使確診三高(高血脂、高血壓及糖尿病)並服藥多年,一直以為有服藥便無問題,未有戒口或戒煙。直至2020年11月,因胸口感覺有異物而求診,當時即使普通談天也氣喘,簡易如穿鞋的動作亦要先穿上鞋子,休息一會,再綁上鞋帶,檢查後赫然發現三條心臟血管一條全塞,兩條「只剩少少通」,隨即獲安排接受「通波仔」手術。
黃先生憶述手術前因受病情困擾,曾想過自尋短見「一死了之」,幸而後來想通了,決定極積面對。手術後,黃先生從多方面著手,望減少再病發的風險,包括跟從醫生建議服用心臟病藥物一年、參加香港復康會的社區復康服務、跟從營養師建議選擇食物,已遠離鵝肝,扣肉等、已戒煙約1個月並每日步行6,000步。黃先生表示:「盡力預防再病發,不只是愛惜自己,不用再經歷病發時的苦況,更是愛惜身邊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