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复康会梁佩如博士
(图片特别鸣谢法国公商会https://www.fccihk.com/)

Dr Pamela Leung

为未来建构更广阔的平台

梁佩如博士Pamela1994年加入香港复康会,成为社区复康网络开荒牛的其中一员。中心借用土地发展局位於上环皇后街的一幢三层的唐楼,Pamela记得那楼梯是木造的,每行一步都会咯咯作响。在老房子里却开创出一个为病患建立的网络,当时,「网络」一词还未在社福界应用。朋友还问她是否转做I.T。她解释网络就是平台,「让病人在平台上发光发热,以生命感染其他人,聚集更多人兴建更大的平台。」

平台上有光

在平台里,以病来分科,每个病科有离院预备丶治疗性小组丶互助小组,达到自助互助的精神,「病人出院後,不但身体机能需要复康,社交心灵也需要复康。」後来的横头磡中心就是专门支援病人自助组织,促进社区复康丶自助互助运动的发展,也展现个人充权,集体充权的可能性。她解释病人在过程中身份转变,由参加者变成分享员再成为组织者,鼓励病友,也自我鼓励。病不再负担而是资产,是社会的资产。

「当时我负责癌症(肿瘤科),我有幸在癌症病人身上学懂何谓生命的意义!Pamela说起那些病人在生命倒数的阶段,仍然乐於付出,以正能量鼓励其他人。有位年轻的癌症病人,相识十年,最後一次见面。那位病人豁达地说:「好好生活,天堂见!」她说:「其实我已经泪流满面,明明是我安慰他,却是他安慰了我。」又有位基层病人说:「死,不辛苦,不舍得死就最辛苦。」明明并不富裕,却把遗产大部份捐给自助组织,她说那份奉献令人激动。「他们让我知道人性很美丽,很坚忍的地方。似乎是我们帮他们,其实他们教我们很多。」

Pamela 後来离开香港复康会,於2003年回大学进修,博士论文也以癌症患者重塑意义的历程为主题,并在大学执教。直到2014年受前总裁丶亦是她的师友伍杏修的邀请,回归到香港复康会作行政工作。「我很享受教书,也有其挑战性。当我在学术界增进国际视野後,惊觉香港社福服务落後欧美国家起码十年,如何把新模式落实推动,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

香港复康会蓝田综合大楼想像图

Future Lam Tin

香港复康会蓝田综合中心

HKSR Lam Tin Complex

 新服务倡议

回到香港复康会,Pamela说最大的分别是:「过去我是社工,搭建的平台,是给病人与病人的。现在是行政人员,需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同事与同事丶机构与其他机构都可以在上面合作,发挥更大的力量,推动政府政策的发展。」

像社区复康网络的赛马会安宁颂「安晴。生命彩虹」社区安宁照顾计划,过去三年,让社区生活的晚期病人,在身体症状丶心理社交丶家庭沟通,以及实际生活支援都得到改善。「第二期的计划,我们集合五间机构的长处和功能,建立一套共同模式,提升技能,服务人数都会大增。」先导计划的成功,有望成为劳福局拨款的恒常服务。Pamela说:「倡议不限於上街叫口号,模式试验的成功,让政府愿意投放资源作试行,也是倡议。届时受惠的不止几百人,而是全香港的人。」

2027年的目标

不过她的目光落在更远处,未来蓝田综合中心将会重建成为一个倡议全人健康丶社会参与和共融的空间。简单来说,跟人口老化丶未来服务的发展跟人口老化丶医疗需求增加丶社会发展等因素,脱不了关系。Pamela说:「安老可以跟复康结合,试想长者跌倒或中风入院,体力变差,肌肉萎缩,失去居家安老的信心。如果我们可以提供过渡的丶密集的复康服务,是否扭转他们的身体状况?」透过科技辅助的个人化服务,甚至退休人士也可以主动学习。「预防衰老退化,从根本减少服务需要,再招揽他们成为义工提供服务,才是双赢。」

重建计划中除现有的日间中心丶运动复康等服务,更增设四百个安老宿位,二百个智障宿位。当中会参考外国院舍的设计,促进全人健康,如设晒太阳的活动空间,让认知障碍的人士改变睡眠质素;设开放式丶长者可参与的厨房,以味道及感官促进认知能力。「人手不足是否可透过科技解决?这也是我们目标之一。」同时也希望让长者活到最後仍充满意义。「他们透过义工服务,如广播丶分享个人兴趣,再次在人生的舞台上发光。」

共融也是新大楼的推动目标,病人互助组织更会有一个共享的空间,她解释:「如初创企业,岂止空间共用,也有意念和协作的交流。」Pamela说蓝图里真的有一个舞台,让伤健老幼,区内街坊或附近的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从前她踏在老房子的木楼梯,见证一个新平台诞生,现在她期望见证旧中心被夷平,建立一个新大楼,更广阔的平台,让硬件可跟软件服务的结合。「这样的平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够,需要整个机构对未来的共同目标的肯定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