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分享腦癇症正名歷程
第十一屆亞洲及大洋洲腦癇症會議「腦癇症患者、家屬及與醫護人員研討會」於今天 (5月15日)假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順利舉行。是香港首個為腦癇症患者、家屬及與醫護人員舉行的國際性的分享平台。主禮嘉賓食物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在會中分享了腦癇症正名歷程。
高醫生與是次研討會淵源甚深,可追溯至2008年,當年他雖心繫四川汶川地震後的救援工作,但都堅持出席首次參與於廈門舉辦的「第七屆亞洲及大洋洲腦癇症會議」。在會議上他提出當時「癲癇症」患者在香港社會容易被誤解為有精神病,影響治療和生活質素,因此他和香港協癇會(病人自助組織)的代表提出為腦癇症正名的迫切需要,及後香港復康會與其他持分者包括不同腦科團體和組織成立「正名工作小組」推展工作,其間與內地相關團體積極協同合作,並得到醫院管理局支持,最終於2010年6月20日正式宣佈「癲癇症」正名為「腦癇症」。
腦癇症的正名可幫助減少市民對腦癇症的誤解。並可讓患者及家屬得到及早識和治療的機會。為現職小學教師的張女士於會議中分享,她於大學三年級時首次病發,服用藥物後已成功控制病情,至今一直未有再發作,甚至現時已無需服用藥物。她分享正名對她自己、家人、同事和市民大眾有正面的作用。她憶述在正名前她不敢向其他人講出自己是腦癇症患者,擔心「癲」癇症名稱的負面標籤。而腦癇症正名行動有幫她和其他患者以更正面的態度接納自己,積極面對病情,更好融入社會。香港復康會高級經理熊德鳳女士作為是次研討會的秘書,感謝各參與團體、勞福局代表、平機會代表、立法會不同界別的議員、以及醫療和社會服務團體,並倡議各持分者及社會大眾加強對腦癇症患者的關注。
研討會中有不同主題內容,包括利用資訊科技診症、提升病人自我管理以及促進社會共融。年初推出的「共融無癇」手提電話應用程式可用作腦癇症患者的醫療記錄,以及與醫生溝通的一個工具。
本次會議由國際腦癇聯盟、國際腦癇局主辨; 本地團體香港協癇會、香港復康會及啟迪會協辦,為全港第一個關於腦癇症的國際性會議。有近二百名來自本地和內地的醫護人員、腦癇症患者以及家屬參加,更有不同的本地和國際專家分享最新的腦癇症醫療資訊,腦癇症治療發展以及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