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研究報告:心血管病再病發相關費用成本港沉重負擔  預防政策落後亞太多地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及香港復康會建議加強藥物及復康治療

經濟學人研究報告:心血管病再病發相關費用成本港沉重負擔 預防政策落後亞太多地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及香港復康會建議加強藥物及復康治療

心臟病及腦血管病位列港人主要死因的第三及四位,年奪近萬港人性命,更延伸成為社會及經濟負擔。經濟學人發表的一項報告揭示,本港因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引致的直接及間接醫療費用每年逾600億港元,且預防再病發醫療政策落後於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及香港復康會多年來積極推動相關的公眾教育,建議改善心血管病再病發的配套,加強藥物及復康治療,和提升公眾對疾病預防的關注。

經濟學人探討及分析區內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成本及政策

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例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中風、外周血管疾病、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等,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早逝和長期殘疾的主因之一。事實上,心血管病不只是健康問題,隨著患者增加及年輕化,加上普遍人均壽命延長,心血管病更成為社會的嚴重經濟負擔。

經濟學人於2018-2020年進行研究並發表的《不作為之成本:亞太地區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報告》(The Cost of Inac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Pacific)(下稱《報告》),探討心血管病再病發的相關成本,比較及分析8個亞太區經濟體就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的政策及應對措施,涵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泰國及澳洲,並深入訪問區內共15名心臟科專家。

根據《報告》所整合的資料,本港每10萬人分別有365及314宗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病例,發病率高據第二位,僅次於日本及中國。

43%患者2年內再病發

而心血管病的患者病發後,再病發的風險會隨之增加。獲經濟學人邀請參與《報告》的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藝賢醫生引述一項研究指:「心血管病病發的患者中,43%人2年內會再病發;香港的數據亦顯示,27%的中風個案屬再度病發,預防再病發可說是刻不容緩。」

《報告》指出,再病發對患者、其家庭、以至社會及經濟均構成沉重負擔:

      • 患者:3/4中風患者因病發後殘疾,如癱瘓或喪失視力,降低就業能力
      • 患者家庭:家人因要照顧患者而無法工作或學習等
      • 社會及經濟:人力及經濟成本,包括住院、藥物、生產力損失、提前退休或者死亡等

港每年因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醫療費用達638億港元

單計經濟成本,本港因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引致的直接及間接醫療費用每年高達638億港元,為醫療體系及社會的沉重負擔。

要有效減低心血管病影響,完善的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政策為關鍵。《報告》對香港於非傳染性疾病政策,復康服務轉介系統及電子病歷系統給予高評分。惟部份範疇有待改善,包括:欠缺心血管疾病全面政策及審視制度、缺乏心血管病治療臨床指引、全港性心血管疾病認知及自我管理推廣不足、復康療程資源不足及病人參與率極低及患者獲得預防性藥物受限於經濟狀況。

預防心血管疾病再病發建議

根據《報告》的分析,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及香港復康會提出以下建議:

    1. 公共政策
      • 以澳洲及日本為例,引入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的政策,可達至成本效益及持續益處
    • 透過社區醫療及復康中心(包括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以及地區康健中心)進行預防心血管病教育,亦應加強預防再病發的教育工作
    1. 藥物治療
      • 建議依照最新治療指引處方藥物,達至治療目標
    • 以膽固醇控制為例,美國及歐洲已於2020年及2019年針對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更新指引,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再病發風險
    1. 復康治療
      • 病發後積極參與復康治療及堅持用藥是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的關鍵,研究已證實可減低入院機會,改善生活甚至增加存活率
    • 透過醫社合作及公私營協作模式,共建更完善的預防心血管病再病發復康治療系統
    1. 公眾教育
      • 推行預防再病發的公眾健康教育活動,減患者再病發風險
      • 如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特別建立了「心臟健康頻道」、推出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手機應用程式

香港復康會心臟復康服務加強社區復康

現時公立醫院提供心血管病復康服務,惟香港復康會專職醫療主管吳玉敏女士指出:「該復康治療部分周全、部分則只提供短暫服務;此外,公立醫院復康治療於辦公時間進行,不少年青復康者要盡快返回工作崗位而未能使用服務;部份患者未能明白復康服務的重要性,減低參與意欲及依從性;同時,公營及社區復康服務出現斷層,部份患者或未能獲得所需服務。」

為填補現時社區復康服務的縫隙及加強醫社合作,致力提供社區復康服務的香港復康會,與醫管局不同聯網的各間醫院合作提供心臟復康服務,旨為增加患者對管理心臟疾病的知識和技能,並提高患者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

以與瑪嘉烈醫院的心臟復康服務合作為例,自2007年起,病情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會獲轉介至香港復康會,接受心臟復康服務。每名參加者(包括患者和照顧者)會參與6節課堂,合共15小時,當中涵蓋病理學、藥物、健康飲食、運動、日常生活技能、壓力管理等。至今逾2,500人參加,有效提升參加者對心臟病的認知及實踐健康行為的技巧和信心,參加者亦掌握復康及做運動的要訣。

-完-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簡介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成立於1992年,一直秉承關懷心臟病患者的宗旨,通過各項科研、專業及教育活動,推動有關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提高社會人士對心臟健康的關注和認知。作為重要的國際心臟組織,學院旨在促進世界各地心臟學會的合作,尤以加緊中港兩地同業的聯繫為首要任務。

香港復康會簡介

香港復康會於1959年成立,是本港復康界的先行者,也是本港歷史最悠久以復康為主題的慈善團體。香港復康會多年來為有需要使用者提供復康治療、健康管理、無障礙交通及旅遊、職業培訓及長者院舍等一條龍服務,令不少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可以重投社會,活得有尊嚴。該會亦透過研究及倡議工作,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合作,推動齊建促進參與、共融、關愛的社會。

香港復康會在香港及內地設有逾30個服務點,每年服務人次超過130萬。

附錄:個案分享

現年約67歲的黃先生,「煙齡」逾50年,多年來最愛吃鵝肝、扣肉、元蹄、奶油包、蟹等。即使確診三高(高血脂、高血壓及糖尿病)並服藥多年,一直以為有服藥便無問題,未有戒口或戒煙。直至2020年11月,因胸口感覺有異物而求診,當時即使普通談天也氣喘,簡易如穿鞋的動作亦要先穿上鞋子,休息一會,再綁上鞋帶,檢查後赫然發現三條心臟血管一條全塞,兩條「只剩少少通」,隨即獲安排接受「通波仔」手術。

黃先生憶述手術前因受病情困擾,曾想過自尋短見「一死了之」,幸而後來想通了,決定極積面對。手術後,黃先生從多方面著手,望減少再病發的風險,包括跟從醫生建議服用心臟病藥物一年、參加香港復康會的社區復康服務、跟從營養師建議選擇食物,已遠離鵝肝,扣肉等、已戒煙約1個月並每日步行6,000步。黃先生表示:「盡力預防再病發,不只是愛惜自己,不用再經歷病發時的苦況,更是愛惜身邊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