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無障礙關注平台成員甄俊傑先生、無障礙關注平台成員麥耀強先生、狄志遠議員辦事處行政主任彭意婷小姐、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顧問陳君寧女士、立法會議員狄志遠、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社工李楚峰先生、無障礙關注平台成員王芷欣小姐及無障礙關注平台成員梁安琪女士。

 

無障礙巡查研究:殘疾人士出行所需時間比健全人士多達 2.4

促強化配套、改善設計、投放人手支援及加強公眾教育

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及立法會狄志遠議員辦事處於本年6月底至9月中,聯同無障礙關注平台 (下稱平台) 的輪椅出行和行動不便人士 (下統稱殘疾人士),透過體驗、觀察和訪問等方法,於港鐵公司 (下稱港鐵) 車站進行「殘疾人士使用港鐵升降機巡查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殘疾人士要前往沒有港鐵升降機到達的出口的所需時間比健全人士多至少10分鐘,差距最長更超過半小時;而殘疾人士使用升降機到車站不同樓層的所需時間,是健全人士使用扶手電梯(或樓梯)到相同地點的2.4,導致他們的出行意欲減少。研究團隊認為「無障礙設施不應只是『看得到』,更要『用得到』」,並共同促請港鐵和相關政府部門與社區持份者通力合作,透過「強化無障礙設施的配套、改善設計、投放人手支援及加強公眾教育」四大方面改善殘疾人士使用港鐵升降機出行的體驗。

無升降機直達出口   殘疾人士地面「盲摸摸」找路感沮喪

研究於藍田、太古、銅鑼灣和上環站進行合共20次輪椅出行人士及8次健全人士出行體驗,結果發現殘疾人士要前往沒有港鐵升降機到達的出口的所需時間比健全人士多至少10分鐘,差距最長更超過半小時,若加上通達設施指示不清晰、沒有職員協助、路面欠缺斜道等因素,需要的時間將更長。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社工李楚峰先生指出:「即使體驗者對找尋路線很有經驗,都要至少遲健全人士10分鐘到達,相當於港鐵元朗站至荃灣西站的行車時間;而最長的時間差是36分鐘,足夠讓人搭港鐵由新界過海到港島」(見附錄圖一)。

健全人士禮讓意識有限   站內被逼「遊”車立”河」捱罵

針對乘搭升降機的體驗,研究於平日繁忙時間的油麻地、何文田、大窩口和金鐘站這四個車站進行,結果發現殘疾人士使用升降機的所需時間平均是健全人士搭扶手電梯或行樓梯到各層的2.4倍,部份車站所需時間中位數最長更接近9分鐘(見附錄圖二)。有研究體驗者怕引起他人不滿、有其他有需要人士在排隊、優先使用標示被佔據等原因沒有使用優先使用的空間,他們期望繁忙時間能有當值職員指示各類有需要人士優先使用升降機,以縮短等候升降機的時間。同時,體驗者指出因等候時間太長,如有空間便會立即進入升降機,卻會被健全人士理解為「遊”車立”河」,更有機會作出敵視甚至出言指罵。李先生補充:「研究顯示健全人士乘搭升降機也不會比搭扶手電梯或行樓梯快,其所需時間中位數 (233) 是使用扶手電梯的2.3倍,所需時間也更不穩定。因此,培養大眾具有升降機禮讓意識十分重要。」

升降機地面標示不見標準   輪椅出行人士更難便捷進入升降機

針對升降機優先使用的情況,研究於6個轉車站共12次 (每次半小時) 觀察健全人士、持嬰兒車(或行李/手推車)人士、持手杖行動不便人士和輪椅出行人士四類人士平均等待多少次才進入升降機的數據。數據顯示平均10位等候的輪椅出行人士中,未能於第一程進入升降機的百分比比健全人士組別高 1.8 倍。受制於乘客胡亂排隊、紅色優先使用標示的設計、通道狹窄或個人心理局限等因素,有需要人士較難優先使用排隊。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顧問陳君寧女士補充:「調查同時包括巡查90個(達9成半)有往來大堂及月台升降機的港鐵站和50個(7成半)有往來地面及大堂升降機的港鐵站,結果發現升降機標示設計方式均頗常出現不一致的情況 (達一半車站),間接令優先排隊方式較難運作;而月台地面沒有前往升降機的標示的車站佔至少46%,未能方便有需要人士更快由車廂到達月台升降機。」

公眾認同增加職員人手   以支援有需要人士使用升降機

為了解公眾對上述體驗及巡查數據的看法,狄志遠議員辦事處於 9 月中在油麻地進行街站調查,成功收到163份有效問卷,當中達60%是非長者受訪者。狄志遠議員表示:「達 6 成受訪者認為殘疾人士由油麻地站月台到地面平均需時達 10 分鐘是不能接受,以較年輕(45歲以下)及「從不/甚少使用升降機」組別的接受程度較低;另外,高達8成4受訪者認為需要增加人手在升降機前支援,結果反映即使是大眾也對於有需要人士使用無障礙設施的不便感到不滿和認為需要落實措施改善。」

有見及此,香港復康會、立法會狄志遠議員辦事處及無障礙關注平台共同提出以下建議,希望港鐵和相關政府部門能夠強化以「提升無障礙設施的使用體驗」作為政策導向,改善車站內外「出行鏈」的通達性,讓有需要社群能夠更優先使用無障礙設施,提升無障礙設施的可達及可用性,令無障礙設施真正用得到。

A. 增加無障礙設施的可達性】

方向一:強化設施配套

●          建議1.1:運輸署和路政署主動與港鐵規劃加建連接地面與港鐵車站大堂升降機的可行位置方案。

●          建議1.2:港鐵增設無障礙車輛接駁服務或增加現有服務水平,並加強宣傳。

●          建議1.3:運輸署及路政署計劃在繁忙或大型的港鐵車站升降機地面出口旁增設地圖指示版,方便有需要社群檢閱。

●          建議1.4:港鐵加快更換車站的舊式升降機為現代化升降機。

B. 增加無障礙設施的可用性】

方向二:改善設計

●          建議2.1:港鐵積極研究將升降機前地面標示統一改為左右排隊的分開標示。

●          建議2.2:港鐵統一為各車站月台加設前往升降機的地面指示。

方向三:投放人手支援

●          建議3.1:港鐵在繁忙時間安排職員專責於升降機前協助指示有需要人士優先使用升降機,以及提供其他可行支援。

●          建議3.2:港鐵在繁忙時間安排職員於選定車站的多層升降機不同樓層當值,為特別在升降機中層難以進入的有需要人士提供「留位」安排。

●          建議3.3:加強車務運作職員 (特別是新入職職員) 有關有需要社群出行支援的培訓。

方向四:加強公眾教育

●          建議4.1:港鐵積極引入標語設計,提醒讓有需要乘客優先使用升降機。

●          建議4.2:舉辦社區無障礙體驗及比賽,例如「無障行者2023」活動,讓大眾增加對殘疾社群生活情況的認識及理解。

香港復康會

於1959年成立,是本港歷史最悠久以復康為主題的慈善團體。香港復康會致力推動殘疾人士的復康工作,隨着人口老化及慢性病的普及,我們的服務已擴展至長期病患者的復康、長者的持續照顧,以及基層醫療。在2021至2022年,香港復康會在香港及內地有逾30個服務點,服務人次超過130萬,當中亦包括超過90萬的無障礙運輸服務的載客人次,另為超過4萬名長期病患者提供社區復康、職業再培訓及健康管理服務。

無障礙關注平台

於2018年成立,由不同殘疾人士和病人自助組織組成的關注組,長期關注無障礙社區議題。
宗旨:

      • 政策層面:連結自助組織力量,透過平台發聲,向相關持份者交流意見
      • 組織層面:整理無障礙資訊和經驗,支援各組織內相關關注組的發展

平台組織成員:迎風群傲社、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香港肌健協會、香港柏金遜症會、新健社
 
圖一:(參考數據) 各車站中到達指定目的地的所需時間差

圖二:(數據參考) 各指定車站有需要人士(輪椅出行和行動不便人士)使用升降機所需時間範圍及中位數 (健全人士使用扶手電梯時間作參考)

圖三至八:進行升降機體驗時的相片 (如需更多可查詢)

持手杖行動不便人士等待進入何文田站底層的升降機

何文田站月台中層健全人士及輪椅出行人士等待乘搭升降機

不同的有需要人士等待油麻地站月台升降機

通往銅鑼灣時代廣場的斜道需時找尋

體驗者嘗試詢問路人如何前往康怡廣場

在藍田D出口沒有升降機下,經匯景花園商場載貨升降機和停車場到藍田D出口已是較快捷的方法